【劳动教育】乡村学校劳动育人中的乡土、乡情、乡音

时间:2024-08-31 来源:安图教育信息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近年来,松江小学扎根乡村教育,围绕乡土、乡情和乡音等乡村学校拥有的劳动素材,挖掘乡土资源,不断探索劳动育人新模式。

学校地处农村,40余个乡村的发展史都是一部部典型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,都是劳动教育的鲜活教材。艰苦创业的劳动者是孩子们的祖辈、父辈,是和孩子具有血脉关系的亲人,也是实践劳动教育的直接素材。艰苦创业的劳动精神凝结成的“新时代乡村奋斗精神”沉淀成了孩子们的精神血脉。这些农村独有的劳动教育资源成了乡村学校劳动育人的素材,也成了乡村学校育人理念的文化基因,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,为劳动教育更好地亲近乡土、感悟乡情、传承乡音提供了关键支持。

亲近乡土,茁壮生命成长根系。学校把劳动教育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,让学生参与春种秋收、菜园种植、家禽养殖等农业生产劳动,学习实际的生产技能和劳动本领,鼓励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、乡村文化活动,培养乡土情怀。学校结合实际,深化劳动教育实践,开发了“农业+校园劳动基地”等课程,为孩子们构筑起一片生态气息浓郁、地域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体验领域,引领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。学校利用教学楼前方的闲置空地打造了“红石榴”劳动基地,为每个班级划分了一块责任田,还配备了各种劳动工具,鼓励学生在劳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,根据时令种植农作物、瓜果蔬菜,让学生在耕种实践、田间管理和收获分享的过程中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,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。

体悟乡情,丰富劳动育人路径。学校结合松江镇区域发展优势,拓展劳动实践目的地,走进果园、菜园、花园,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本乡本土农业生产模式和新农村生产力发展路径,让劳动教育内容更丰富、形式更多样、视野更宽泛。学校在劳动育人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劳动教育活动,帮助学生认识、理解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。基于此,学校开发了“耕读文化”校本课程,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上,融合多学科,以“学科+”的方式进行主题学习,开辟了个性化育人的新途径。在劳动基地,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与科学知识相融合,有效解决了学生学完课本知识依然不分五谷、不懂时令的高分低能现象。在写作课中,师生们置身其中,实现了“语文+”项目式主题学习目标。在写生课中,学生带着画具描摹农作物,实现了情境式教学。另外,在开展劳动课程之前,指导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,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劳动实践中。

传承乡音,赓续乡村文明基因。学校在乡音传承工作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,通过校本课程、实践活动和《松江时讯》微信公众号,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乡音,提高对乡音文化的重视。学校不定期邀请乡村文化人士进校园,为学生进行授课和指导,提高学生对乡音传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。

来   源  /  松江小学 王启国

初   审  /  崔瑞雪

复   审  /  李俊周

终   审  /  唐嘉滟